孢粉分析法在土壤地理中的应用——以连云港土壤孢粉研究为例

被引:1
作者
于革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地理教研组
关键词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连云港地区; 松属; 温带; 自然带; 草地植被; 黄棕壤; 黄壤; 植被类型; 榆属; 榆科; 全新世晚期; 环纹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古代和近代气候变化及植被变化对土壤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重建古气候与古植被,孢粉分析法在目前是一种有效而且较成熟的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遗体——维管植物中蕨类植物孢子,裸子和被子植被的花粉(spore-pollen,简称孢粉)。孢粉产量高、体积小、孢粉壁抗酸碱,能长期保存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同时各植物孢粉外壁各具有结构和纹饰,能在显微镜下辨认,以鉴定植物的科属乃至种[1]。根据地植物学原理,用孢粉重建植被类型及生态环境,与现今植被类型对比,可以推导植被气候状况及其变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9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第四纪孢粉学.[M].王开发;徐 馨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  
第四纪地质.[M].杨怀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  
花粉分析指南.[M].()摩 尔;()韦 布著;李文漪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   江苏云台山黄棕壤的生成环境和特性 [J].
张俊民 .
土壤通报, 1963, (05)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