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细颗粒沉积物通量与循环过程

被引:13
作者
高抒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悬沙输运; 浅海物质循环; 全球变化; 海洋沉积学; 环境与资源;
D O I
10.16507/j.issn.1006-6055.2000.05.016
中图分类号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浅海物质循环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研究重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运动不仅是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与营养盐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全球细颗粒物质入海通量每年约有 2 0 0亿吨 ,入海之后一部分在海岸带或陆架水域堆积下来 ,另一部分则离开陆架进入深海。物质循环及其变化的定量预测依赖于数学模型 ,而模型中包含的悬沙的沉降速率、扩散 -混合系数、底部边界层参数、垂向悬浮强度等重要参数 ,则要通过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物质运动过程的揭示才能获得。细颗粒沉积物向深海的输运受到两种作用的控制 :在狭窄的陆架 ,重力作用形成沿着海底峡谷向深海运动的浊流 ;在宽广的陆架 ,细颗粒沉积物向深海的输运主要是与环流作用和混合扩散作用相联系的。在浅海物质循环研究领域 ,近期的重点包括悬沙通量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海底界面过程、陆架泥质沉积的成因、细颗粒物质沉积层序的模拟等。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 [J].
张志强 ;
孙成权 .
科学通报, 1999, (05) :464-477
[2]  
Field observations of bed shear stress and sediment resuspension on continental shelves, Alaska and California .2 Drake,D. E. and Cacchione,D. A.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 1986
[3]  
Principl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rivers, estuaries and coastal waters .2 Van Rijn,L. C.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