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强度与最优经济增长的耦合研究——基于生产要素可替视角

被引:3
作者
唐建荣 [1 ]
程静 [1 ]
姜翠芸 [1 ]
机构
[1] 江南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能源强度; 最优经济增长; 要素替代; Lasso;
D O I
10.13956/j.ss.1001-8409.2015.11.24
中图分类号
F426.2 [];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202 ; 020205 ;
摘要
基于生产要素替代视角及现有技术进步条件,利用最优化理论构建了最优经济增长模型,Lasso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存在较强耦合关系,能源消耗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将增加0.034个百分点;2014~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约在0.7~0.8之间,最优经济增长约为8%左右。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耦合关系表明:从长期来看,片面缩小能源消耗,过度强调降低能源强度,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阻尼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外生能源价格越高对经济增长越容易产生约束;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作用,在确保经济最优增长和降低能源强度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导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Economic growth. Barro R J,Sala-I-Martin X. . 1995
[2]  
Energy-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CO 2 Abatement[J] . Claudia Kemfert,Heinz Welsch. &nbsp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 2000 (6)
[3]   Substitution possibilities and determinants of energy intensity for China [J].
Ma, Hengyun ;
Oxley, Les ;
Gibson, John .
ENERGY POLICY, 2009, 37 (05) :1793-1804
[4]  
Double dividend effectiveness of energy tax policies and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A CGE appraisal[J] . Ferran Sancho. &nbspEnergy Policy . 2010 (6)
[5]   Effects of substituting energy with capital on China's aggregated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J].
Yang, Mian ;
Yang, Fu-Xia ;
Chen, Xing-Peng .
ENERGY POLICY, 2011, 39 (10) :6065-6072
[6]  
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德) 斯提格 (Steger, 2011
[7]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 邵兴军.江苏大学 2011
[8]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9]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10]   基于消费者跨期选择的中国最优消费路径分析 [J].
顾六宝 ;
肖红叶 .
统计研究, 2005, (11)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