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视角下的制造业空间重构——基于2000、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2
作者
张延吉 [1 ]
张磊 [2 ]
吴凌燕 [2 ]
机构
[1]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制造业; 空间重构;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6.03.015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重构不仅表现为整体格局和职能强度的变化,更体现在内部构成要素的分化上。我国从事制造业的正规与非正规从业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41.7:58.3转变为2010年的29.3:70.7。两者的空间结构差异明显,非正规就业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而正规就业在内陆省会城市存在明显高地。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重构过程中的六类城市及其分布变化。研究表明,全球化进程和就业门槛显著促进了非正规就业增长;非正规就业也与经济发展存在共生关系,但与制度环境并无显著关联;此外廉价劳动力、市场可达性与规模经济对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0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与出口: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 [J].
文东伟 ;
冼国明 .
管理世界, 2014, (10) :57-74
[2]   正规商业与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J].
张延吉 ;
秦波 ;
吴凌燕 .
人文地理, 2014, (05) :121-126
[3]   珠三角外向型制造业非正规部门的形成发展机制——以广州市狮岭镇皮具产业为例 [J].
薛德升 ;
林韬 ;
黄耿志 .
地理研究, 2014, 33 (04) :698-709
[4]   中国制造业分布的地理变迁与驱动因素 [J].
石敏俊 ;
杨晶 ;
龙文 ;
魏也华 .
地理研究, 2013, 32 (09) :1708-1720
[5]   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非正规经济 [J].
黄宗智 .
开放时代, 2013, (05) :56-73
[6]   中国省区间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 [J].
毛琦梁 ;
董锁成 ;
王菲 ;
李俊 .
地理学报, 2013, 68 (04) :435-448
[7]   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以广州康乐村服装生产企业为例 [J].
夏丽丽 ;
赵耀龙 ;
欧阳军 ;
刘望保 .
地理研究, 2012, 31 (07) :1294-1304
[8]   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 [J].
胡鞍钢 ;
马伟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16-29+159
[9]   国外非正规部门研究的主要学派 [J].
黄耿志 ;
薛德升 .
城市问题, 2011, (05) :85-90
[10]   国外非正规部门研究进展 [J].
尹晓颖 ;
闫小培 ;
薛德升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2) :1479-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