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南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21
作者
刘中云
机构
[1] 胜利石油管理局临盘采油厂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油藏; 地质模型; 剩余油分布; 微观结构; 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 ;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 ,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 ;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测试手段 ,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模型 ,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 ,揭示了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控制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临南油田各类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形式 ,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主力储集层中 ,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为孤岛状、串珠状油珠 ,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内 ,主要为簇状油块、油膜、油珠等 ;剩余油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微观指进导致的绕流和非活塞式驱油导致的卡断 )。②驱油效率主要受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 ,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在微观上受孔隙结构的控制 ,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不同微相带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应根据不同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经实践 ,应用效果显著。表 1参 8(刘中云摘 )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49+13 +1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河流相储集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 [J].
董冬 ;
陈洁 ;
邱明文 .
油气采收率技术, 1999, (03) :39-46
[2]   确定高含水期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J].
褚人杰 .
测井技术, 1994, (05) :366-367
[3]  
扫描电镜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陈丽华等编著, 1990
[4]  
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贝尔(J·Bear),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