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8 条
2006年12月南京连续4天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被引:48
作者:
刘端阳
[1
]
濮梅娟
[2
]
杨军
[1
]
张国正
[3
]
严文莲
[1
]
李子华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实验室
[2] 江苏省气象台
[3] 南京农业大学
来源:
关键词:
南京;
持续浓雾;
辐射平流雾;
雾滴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并与1996年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雾滴的平均含水量和平均直径与1996年观测结果相当,含水量最大值比1996年观测结果大4倍,数密度比10年前小。认为前2个子过程的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很高,造成了南京本次大雾能见度长时间低于50 m的恶劣天气。结合边界层探空资料,认为形成这种强浓雾的主要原因是近地层持续存在强盛的水汽平流,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根据雾微物理参量的起伏变化,将浓雾过程分成4个子过程,分析并比较了4个子过程的雾滴谱分布,总过程的谱分布及4个子过程的谱分布都服从Deirmendjian分布,谱型都基本呈指数下降,雾滴主要集中在小滴段。最后,对第一个子过程微物理参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这次浓雾是在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后形成的,午夜最强,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弱,反映了辐射雾的日变化特征。另外,还发现雾形成以后,开始变化不大,但随着进一步辐射降温,地面雾团不断产生,雾爆发性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57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