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重建现代性

被引:20
作者
胡百精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 危机; 互联网; 对话; 重建现代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自20世纪末以来,现代性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加剧,遭到了来自后现代主义者的激烈批判。而"玩弄碎片"的后现代性并不能简单替代现代性,人类社会尚应保持现代性的进取精神、建设情和革新意识,正视危机,重彰理性,进步解放现代性的潜能。在吉登斯、贝克、哈贝马斯等人的设计中,对话是重建和拓展现代性的基本方案。无论在技术、理念还是实践上,互联网都在引领对话时代的到来。善用互联网及其生成的对话机制,在多元对话中重申启蒙,再造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利益与意义、秩序与自由等二元关系,乃是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风险社会、对话主义与重建现代性:“非典”以来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语境与路径 [J].
胡百精 .
国际新闻界, 2013, 35 (05) :6-15
[2]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J].
张旭鹏 .
史学月刊, 2006, (05) :79-86+93
[3]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J].
韩克庆 .
社会科学研究, 1999, (04) :98-102
[4]  
消费社会.[M].(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波德里亚.[M].(美)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lner)编;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  
现代,太现代了!中国.[M].河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为社会学辩护.[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英)尼格尔·多德著;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  
自反性现代化.[M].(德)乌尔里希·贝克(UrichBack)等著;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
[10]  
现代性的后果.[M].(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