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古地温与油气形成关系
被引:10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天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王普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2]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河南石油勘探局
来源: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古地温;
油气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包裹体测温、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测定等方法恢复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古地温。磷灰石裂变径迹显示,北部凹陷为增温型,最大古地温与现今地温一致;南部凹陷和种马场断裂构造带属于冷却型,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显示,北部凹陷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分为两组(101~110℃和121~130℃),南部凹陷只有一组(101~110℃)。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表明,油气生成及成藏有晚白垩世(燕山期)和始新世以来(喜马拉雅期)两期。根据古地温恢复结果,北部凹陷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第三纪以来两期生油过程,燕山期古构造和喜马拉雅期新构造均是有利构造;南部凹陷主要生油期仅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燕山期及其前形成的古构造是有利构造。图5表3参17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西部地区沉积盆地热演化和成烃史分析
[J].
邱楠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6-8+23

邱楠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2]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J].
柳广弟
;
张仲培
;
陈文学
;
陈文礼
;
林社卿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69-71

柳广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张仲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陈文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陈文礼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林社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3]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地热梯度恢复及对比
[J].
任战利
;
赵重远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6)
:1-4+15

任战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赵重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有机包裹体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
[J].
张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4)
:57-59+103

张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NPC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5]
流体包裹体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J].
王红军
;
蔡迎春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5)
:50-52+18

王红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蔡迎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6]
焉耆盆地油气藏特征与成藏模式
[J].
陈文学
;
李永林
;
赵得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5)
:12-15+20

陈文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永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赵得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7]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J].
刘池洋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1-14

刘池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杨兴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8]
焉耆盆地三叠系—侏罗系含油气系统
[J].
吴富强
;
王敏
;
秦伟军
;
李永林
;
马强
;
和玉彬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5)
:5-7+9

吴富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伟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李永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马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和玉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9]
东营凹陷现代热流场特征及地热异常成因
[J].
熊振
;
王良书
;
李成
;
施小斌
;
郭随平
;
王捷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4)
:38-41+6

熊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

王良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

李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

施小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

郭随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

王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
[10]
叶城凹陷白垩纪至晚第三纪成岩作用与古地温研究
[J].
陶士振
;
刘德良
;
魏大卫
;
杨晓勇
;
戴金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3)
:42-46+4+11

陶士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德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魏大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戴金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