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Forsk(?)l)种族的调查

被引:15
作者
林新濯
王福刚
潘家模
刘曦棣
郑元甲
机构
[1] 水产部东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北部湾; 粤西; 幽门盲囊; 中国近海; Trichiurus haumela; Forsk; 脉棘; 骨瘤; 结缔组织肿瘤; 躯椎; 东海区; 背鳍; 种族; 人种; 总平均值; 生物测定学; 渤海族; 带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主要系采用生物测定学与解剖学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中国近海带鱼的种族。调查项目包括鱼体测量、背鳍条数、胸鳍条数、幽门盲囊数、椎骨数、尾前愈合脉棘数、头后多髓棘椎骨数、第二臀担骨的完缺情况、骨瘤、腹腔寄生虫和鳔的形状等11项。三年调查期间,分析的样品共为24批,计2,232尾。其中渤海为3批,300尾,黄海为4批,382尾,东海为10批,1,128尾,南海为4批,265尾,北部湾为3批,157尾。大部分样品系随机取样采自产卵场,但也分析过两批越冬期的混合样品和3批同龄幼鱼样品。 根据11个项目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中国近海的带鱼,可分为黄—渤海、东海—粤东、粤西、北部湾近岸、北部湾外海等五个种族。其中前二族与后三族差异更大,后三族鱼的共同特点是尾部均较短,幽门盲囊数及第二臀担骨的缺如程度远较前二族为高,鳔前端常呈螺旋形弯曲,然背鳍及尾前愈合脉棘数则远较前两族为低,成体一般都生有枕骨瘤和背、臀担骨癌。但五族鱼本身,无论在背鳍条数、幽门盲囊数、躯椎数、尾前愈合脉棘数和骨瘤等方面,亦各独自具有可供识别的一系列特点。各族鱼群的具体特征可参看表7。 带角是中国近海的一种主要经济鱼类。因此,对该鱼种族与洄游问题的探索,可以为今后该鱼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必要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23
页数:1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