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被引:36
作者
郭建英
周洪旭
万方浩
刘小京
韩召军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4]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南京
[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6] 北京
[7] 莱阳农学院植保系莱阳
[8] 石家庄
[9] 南京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 绿盲蝽; 发生动态; 化学防治; 综合防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622 [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2002年在河北省南皮县对2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田绿盲蝽LyguslucorumMayre的发生与为害进行的系统调查表明,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防治4次,Bt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为害较为严重,9月上旬发生高峰期种群密度为7.2头10株,显著高于防治指标,第2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19.4%;采用当地棉农化学防治方法施用农药7次,Bt棉田绿盲蝽发生为害较轻,发生高峰期(8月中旬)种群密度为2.0头10株,第2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4.8%。讨论指出绿盲蝽已成为转Bt基因棉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应加快绿盲蝽在转Bt基因棉田的生态调控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424 / 4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农业昆虫学.[M].南京农业大学等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2003年冀南棉区绿盲蝽暴发危害 [J].
马晓牧 ;
张青文 ;
蔡青年 ;
徐环李 ;
李继军 ;
翟雷霞 ;
杨玉枫 .
植物保护, 2004, (03) :90-90
[3]   绿盲蝽在转Bt基因抗虫棉的发生动态及其为害研究 [J].
周洪旭 ;
万方浩 ;
刘万学 ;
刘小京 ;
李强 ;
不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3, (03) :19-21
[4]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J].
马骏 ;
高必达 ;
万方浩 ;
郭建英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3) :443-446
[5]   不同抗虫棉品系对棉田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影响 [J].
柏立新 ;
张龙娃 ;
陈小波 ;
冯汉金 ;
顾国华 ;
邹宗晴 ;
束春娥 .
中国生物防治, 2002, (03) :115-119
[6]   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与防治 [J].
李师昌 ;
刘胜元 ;
栾好鹏 .
落叶果树, 2002, (02) :55-56
[7]   绿盲蝽在枣树上暴发成灾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J].
高建敏 ;
王永刚 .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2, (03) :26+25-26+25
[8]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J].
张惠珍 ;
王马的 ;
戴慧平 ;
周艳辉 ;
王书魁 ;
董巧风 .
昆虫知识, 2000, (03) :146-148
[9]   抗虫棉棉田害虫动态变化研究附视频 [J].
刘耀武 ;
付桂月 ;
刘洪春 ;
于茂森 .
江西棉花, 2000, (01) :20-23
[10]   茄子田间抗螨性鉴定 [J].
桂连友 ;
孟国玲 ;
龚信文 ;
熊三浩 .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9, (04) :30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