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大代表比例构成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

被引:1
作者
沈士光
机构
[1] 上海市委党校 中国上海
关键词
人大代表比例; 历史; 展望;
D O I
10.13553/j.cnki.llygg.2007.04.013
中图分类号
D6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我国人大代表比例的构成既来源于执政党对代议制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深刻维护,也来源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特征。从制度预设的视角看,适宜的比例结构规定成为我国人大制度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阶层分化,我国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领导干部过多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追求国家经济发展的暂时性政治特征。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议增加农民工代表以及妇女代表的比例,体现了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的我国人大政治制度新的发展理念。未来我国人大代表的比例结构发展逻辑是更趋合理和理性,应该看到由此带来我国人大制度的深度变化,一方面是代议议程更加契合代议的原意,另一方面是代表制度的规模也将有所改善,更加增强其有效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深入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中国共产党 [J].
陈红太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 (01) :37-43
[3]   从代表构成看公民的政治参与 [J].
张敬武 .
人大研究, 2005, (01) :11-14
[4]   从人大代表辞职引发对人大代表构成及代表性的思考 [J].
王金红 .
岭南学刊, 2005, (01) :9-13
[5]   私企参政 [J].
张厚义 ;
刘平青 .
经济月刊, 2003, (11) :35-37
[6]  
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 新星出版社 , 郭秋永, 2006
[7]  
宪法学导论[M]. 法律出版社 , 张千帆著, 2004
[8]  
全国人大制度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何俊志, 2004
[9]  
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阎志民主编, 2002
[10]  
第三条道路[M]. 三联书店 ,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