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被引:157
作者
王汉生 [1 ]
刘亚秋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 不详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叙事; 记忆建构; 历史事件;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06.03.003
中图分类号
C913.9 [其他社会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02 ;
摘要
任何个体化的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知青集体记忆正是通过知青个体化的充满张力的叙事而展开其逻辑的。通过叙事,知青“自我”意义和“群体”意义生成,在此基础上,知青通过对“代”的认同,使得自己与国家历史相联,以确定自我形象并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定位。知青对意义的定位和追寻反映了这一代人持续的和深刻的认同危机。“劫后辉煌”是知青对自己青春创伤的救赎。尽管知青集体记忆存在着复杂的分层,但是,意义已经在叙述和回忆中完成。知青文学作为一种传播广泛的刻写方式,知青聚会作为一种普遍参与的操演方式,它们对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上山下乡”历史事件的特点为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我们希望有关知青社会记忆研究能够在研究实践层面推进社会记忆研究这个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68+206 +206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J]. 刘亚秋.社会学研究. 2003(02)
  • [2]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王明珂
    [J]. 历史研究, 2001, (05) : 136 - 147+191
  • [3] 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
    纳日碧力戈
    [J]. 思想战线, 2000, (02) : 60 - 64
  • [4] 记忆的缺漏与枝蔓
    赵跃飞
    [J]. 中国档案, 1999, (05) : 39 - 39
  • [5] 论集体记忆[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著, 2002
  • [6] 社会如何记忆[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保罗·唐纳顿著, 2001
  • [7] 分裂的一代[M].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理伯卡·E.卡拉奇(RebeccaE.Klatch)著, 2001
  • [8] 性经验史[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 2000
  • [9] 今夜有暴风雪[M]. - 陕西旅游出版社 , 梁晓声著, 1997
  • [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 - 中国青年出版社[苏]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