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黑土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25
作者
方华军 [1 ]
杨学明 [2 ]
张晓平 [3 ]
梁爱珍 [3 ]
申艳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Greenhouse&Processing Crops Research Centre Agriculture&Agri-Food Canada Harrow Ontario Canada NR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碳; 易矿化碳; 黑土;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6.02.015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一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的活性碳组分,以分析土壤侵蚀对活性碳组分的影响以及沉积区侵蚀碳的归宿。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形部位表层黑土(0~20 cm)水溶性有机碳(W SOC)含量介于14.6~20.0 m g/kg之间,低于总SOC含量的0.15%;W SOC在沿坡迁移的同时,向下淋溶也很显著。M BC含量为121.5~583.6 m g/kg,占总SOC的1.0%4.7%。M in-C变化范围为52.8~115.3 m g/kg,土壤M in-C差异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侵蚀显著降低侵蚀部位表层土壤M in-C、W SOC和M BC含量,沉积区土壤M BC、M in-C含量及其商值较高,而W SOC却无显著累积。相关关系表明,表层土壤M in-C、W SOC和M BC均于总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侵蚀物质的输入增加沉积区表层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碳的矿化潜力,常年处于氧化环境中的侵蚀碳可能被矿化而难以累积。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J].
邵月红 ;
潘剑君 ;
孙波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3) :24-28
[3]   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侵蚀和沉积特征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生态学报, 2005, (06) :1376-1382
[4]   不同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J].
周国模 ;
姜培坤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6) :68-70+83
[5]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J].
李忠佩 ;
张桃林 ;
陈碧云 .
土壤学报, 2004, (04) :544-552
[6]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7]   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 [J].
苏永中 ;
赵哈林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08) :928-934
[8]   贵州山区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是能源物质碳流动的源与汇 [J].
朴河春 ;
洪业汤 ;
袁芷云 .
生态学杂志, 2001, (01)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