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功能康复训练的技法分析

被引:12
作者
谢财忠
唐军凯
机构
[1] 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康复医学科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 康复/方法; 物理疗法; 运动疗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2.3 [大脑性瘫痪];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从国内外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发展现状出发,对脑性瘫痪功能康复训练的常见技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以探讨脑性瘫痪康复训练技法的选择和运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cerebralpalsy,functiontraining,rehabili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功能”,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检索1998-2004期间关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的专著。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功能有关的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文献、专著,然后筛除与功能康复技法无关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否为对照临床试验和康复训练相关研究作为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8篇关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的文献和专著,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3篇。53篇中35篇是重复的同一研究,6篇是综述文献,12篇为Meta分析研究。资料综合:①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出生前、围产期及出生后的多种疾病均可致本病,有15%~20%的病例发病原因不清。②脑性瘫痪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康复医疗,应采用物理、作业、语言、手术、中医手法等治疗方法进行矫治和训练,其中以建立在小儿发育神经学、运动神经学、生理学基础上的神经生理学疗法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康复治疗可促进脑细胞功能重建的理论基础是中枢神经可塑性理论。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Vojta法、Bobath法、Rood法、上田法、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及作业疗法等。④对较小年龄和程度较重的脑性瘫痪儿童采用Vojta和Bobath等神经生理学疗法康复效果较显著。对年龄较大、有一定运动功能基础和语言智力较好患儿,需进行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肌肉控制能力训练主观能动性较强,对加强膝关节控制能力、骨盆控制能力、肌肉力量、协调性和运动控制能力有较满意的康复效果,且经过重复的训练和学习,在患儿脑中形成正确的运动程序。结论:脑性瘫痪的康复在于早期持久的纠正异常的姿势和肢体的功能训练。脑性瘫痪康复的每一种训练,都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但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必须有选择性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规范这些技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3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手段 [J].
蓝群 ;
刘敏 ;
奚颖 ;
何成奇 .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33) :7494-7496
[3]   肌肉控制能力训练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对偏瘫型脑瘫儿童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J].
徐开寿 ;
麦坚凝 ;
何璐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01) :55-56
[4]   脑瘫儿童的作业治疗:(二)手技巧的训练 [J].
陆华宝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03, (06) :18-21
[5]   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 [J].
胡莹媛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05) :5-6
[6]   脑瘫的病因学研究 [J].
陆晴友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03) :67-68
[7]   脑性瘫痪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治疗 [J].
曹春兰 ;
王淑波 .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21) :3247-3247
[8]   中国六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状况的调查 [J].
李松 ;
林庆 ;
刘建蒙 ;
张淑霞 ;
洪世欣 ;
姜梅芳 ;
王太梅 ;
朱岩 ;
赵凤临 ;
文荣康 ;
梁友玲 ;
施荣富 ;
赵平 ;
李竹 .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20) :7-10
[9]   感觉统合治疗的可行性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 [J].
刘淑华 ;
徐丽君 ;
程毅 .
现代康复, 2001, (09) :46-47
[10]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一) [J].
缪鸿石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995, (0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