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扰动引起湖泊磷形态变化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33
作者
高永霞 [1 ]
孙小静 [1 ]
张战平 [2 ]
朱广伟 [1 ]
逄勇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3]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磷; 模拟扰动; 风浪; 絮凝沉降; 浅水湖泊;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07.05.006
中图分类号
P343.3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为了解一次完整的大风浪过程(包括风浪扰动及扰动后的静风期)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模拟风浪扰动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大风浪扰动初期水体中悬浮物(SS)、总磷(TP)、颗粒态磷(PP)和溶解性总磷(DTP)的浓度大幅增加,扰动持续半天后水体SS、TP、PP的浓度均达到最大值,扰动停止后,至少需要10 d时间水体中SS、TP、PP的浓度才能回复到扰动前水平;扰动期间水体DTP浓度居于高值,但风浪停止后立即降低;整个风浪过程水体中溶解性反应磷(SRP)浓度变化不大。试验表明,扰动初期沉积物中Fe、Mn结合态磷能快速释放到水体中,但随着扰动的持续,水体复氧,释放到水体中的溶解性活性磷又能与Fe、Mn结合随悬浮物沉降到水底。扰动期间及随后静置1 d时间内,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中值粒径连续下降,意味着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水体静置较长时间后,扰动引起的悬浮物几乎全部沉降,絮凝等作用导致水体颗粒物粒度增大。本研究说明虽然大风浪扰动初期能引起浅水湖泊中颗粒态和溶解态营养盐浓度的迅速提高,能够为水华蓝藻的快速生长提供大量可直接利用或酶解的营养盐,但随着风浪扰动的持续,由于水体复氧、水中颗粒物粒度不断细化、颗粒物中的有机成分比例不断增高等,悬浮颗粒物对活性磷的吸附能力也相应提高,两种作用相互削减使得风浪扰动后期水体活性磷浓度的增幅并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668 / 67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 [J].
范成新 ;
张路 ;
包先明 ;
尤本胜 ;
钟继承 ;
王建军 ;
丁士明 .
湖泊科学, 2006, (03) :207-217
[2]  
大型浅水湖泊沉积物内源营养盐释放模式及其估算方法——以太湖为例[J]. 秦伯强,朱广伟,张路,罗潋葱,高光,Gu Binghe.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3]  
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波浪水槽试验研究[J]. 孙小静,朱广伟,罗潋葱,秦伯强.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4]   风浪扰动引起大型浅水湖泊内源磷暴发性释放的直接证据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高光 .
科学通报, 2005, (01) :66-71
[5]   水动力过程后湖泊水体磷素变化及其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J].
彭进平 ;
逄勇 ;
李一平 ;
丁玲 ;
吴昭巧 .
生态环境, 2004, (04) :503-505
[6]   强弱风浪扰动下太湖的营养盐垂向分布特征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高光 .
水科学进展, 2004, (06) :775-780
[7]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1.铵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 [J].
范成新 ;
张路 ;
秦伯强 ;
胡维平 ;
高光 ;
王建军 .
湖泊科学, 2004, (01) :10-20
[8]   水动力条件对湖泊水体磷素质量浓度的影响 [J].
彭进平 ;
逄勇 ;
李一平 ;
丁玲 ;
陆玉忠 ;
李景波 .
生态环境, 2003, (04) :388-392
[9]   底泥磷的吸附与释放研究进展 [J].
徐轶群 ;
熊慧欣 ;
赵秀兰 .
重庆环境科学, 2003, (11) :147-149
[10]   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机制及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J].
秦伯强 ;
胡维平 ;
高光 ;
罗敛葱 ;
张金善 .
科学通报, 2003, (17) :1822-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