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三烷酮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被引:21
作者
于彩虹
高希武
郑炳宗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关键词
棉铃虫; 细胞色素P450; 2-十三烷酮; 诱导; 差光谱;
D O I
10.16380/j.kcxb.2002.01.001
中图分类号
S435.62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将 2 十三烷酮按 0 0 0 5 %~ 0 0 1% (重量比 )的浓度加到棉铃虫人工饲料中 ,连续诱导 3代 ,测定棉铃虫中肠和脂肪体中细胞色素P45 0 (cyt P45 0 )含量以及与标准配基 (正丁醇、吡啶、苯胺、环己烷 )形成的氧化型结合光谱。 2 十三烷酮诱导品系的中肠cyt P45 0与CO结合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 44 9nm处 ,脂肪体cyt P45 0与CO结合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 45 0 7nm处。中肠cyt P45 0除了在 45 0nm附近存在一个吸收峰外 ,在通入CO后依次在 414、 415、 418nm附近出现吸收峰 ,随后该峰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 (第 31次扫描 )在 42 0nm处又开始出现一个弱吸收峰。 2 十三烷酮诱导品系的中肠、脂肪体cyt P45 0与 4种标准配基形成的差光谱与对照相比在峰型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肠cyt P45 0与正丁醇形成双峰双谷的光谱 ;脂肪体cyt P45 0与正丁醇形成的光谱最大吸收峰在 416 6 1nm处 ,波谷在 42 4 91nm处 ;中肠cyt P45 0和脂肪体cyt P45 0与吡啶形成的光谱为典型的Ⅱ型光谱 ,而与环己烷形成的光谱为不典型Ⅰ型光谱 ;中肠和脂肪体的cyt P45 0与苯胺形成典型的Ⅱ型光谱 ,最大吸收峰分别在 44 3 30和 42 8 92nm处 ,最小吸收分别在 40 2 30和 40 1 0 0nm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植物次生物质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影响研究 [J].
董向丽 ;
高希武 ;
郑炳宗 .
昆虫学报, 1998, (S1) :113-118
[2]   杀虫药剂和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 [J].
高希武 ;
赵颖 ;
王旭 ;
董向丽 ;
郑炳宗 .
昆虫学报, 1998, (S1)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