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段正锋
傅瓦利
甄晓君
杜富芝
马志敏
刘邦友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组分;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2.022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对重庆市中梁山低山岩溶区角砾状白云质灰岩的黄色石灰土剖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地影响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商、可矿化碳和硫酸钾浸提碳的含量,微生物商能更准确的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微生物商依次为:菜地>橘林地>耕地>草地>灌丛,平均值分别为3.09,2.46,1.92,1.55和1.14。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在土壤0-30 cm范围内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仅在灌丛中的变化相似;而可矿化碳和硫酸钾浸提碳基本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规律性明显。相关分析说明,硫酸钾浸提碳与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相关极显著,与全磷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421,0.375,0.576和0.274,可以作为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机械组成分析中砂粒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和含量影响相对比较明显,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关极显著(0.355),与土壤可矿化碳相关显著(0.313)。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杨长明 ;
欧阳竹 ;
杨林章 ;
董玉红 .
生态学报, 2006, (12) :4148-4155
[2]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冯宗炜 ;
黄宇 .
生态学报, 2005, (03) :513-519
[3]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李江涛 ;
张斌 ;
彭新华 ;
赖涛 .
土壤学报, 2004, (06) :912-917
[4]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J].
王晶 ;
解宏图 ;
朱平 ;
李晓云 .
生态学杂志, 2003, (06) :109-112
[5]   中国岩溶区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
郭纯青 .
国土经济, 2002, (09) :29-31
[6]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J].
徐阳春 ;
沈其荣 ;
冉炜 .
土壤学报, 2002, (01) :83-90
[7]   表层带岩溶作用:以土壤为媒介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过程——以桂林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 [J].
潘根兴 ;
曹建华 .
中国岩溶, 1999, (04) :3-12
[8]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养分循环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J].
何振立 .
土壤, 1997, (02) :61-69
[9]  
全球碳循环[M]. 气象出版社 , 周广胜编著, 2003
[10]   PLANT AND SOIL RELATED CONTROLS OF THE FLOW OF CARBON FROM ROOTS THROUGH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J].
VANVEEN, JA ;
MERCKX, R ;
VANDEGEIJN, SC .
PLANT AND SOIL, 1989, 115 (02) :1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