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技术中性论的三个问题

被引:20
作者
吴致远
机构
[1]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技术中性论; 技术价值论; 技术系统; 技术乐观主义;
D O I
10.15994/j.1000-0763.2013.06.017
中图分类号
N031 [自然辩证法];
学科分类号
0101 ;
摘要
技术中性论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得到理解。视技术为自然物的"绝对"中性论是错误的,应该放弃,而承认技术负荷价值的"相对"中性论则是正确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与技术的体系化、系统化发展相适应,技术价值也呈现出系统性的构成关系,技术的政治性必须联系技术的本体结构去说明。技术思想史表明,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乐观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1+128 +1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技术“遮蔽”了什么? [J].
吕乃基 .
哲学研究, 2010, (07) :89-94+129
[2]  
技术哲学讲演录.[M].吴国盛;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技术批判理论.[M].(美)安德鲁·芬伯格(AndrewFeenbeyg)著;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技术哲学.[M].许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
[6]  
亚里士多德全集.[M].(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  
技术的政治价值.[M].刘文海著;.人民出版社.1996,
[8]  
技术哲学导论.[M].[德]拉普(F·Papp) 著;刘武等 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9]  
新工具.[M].(英)培根(FrancisBacon)著;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