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近50年内蒙古多伦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10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阿如旱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持
机构
:
[1]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
: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年
/ 04期
关键词
: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多伦县;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以1961~2005年多伦县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来源,选取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度等指标,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年均和季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多伦县年均气温趋于上升趋势,降水量波动较大,并且夏季降水量对全年降水量贡献最大.年均蒸发量总趋势是下降的,整体上比较稳定.干湿度趋于上升,呈现变湿润趋势.近50年来多伦县气候呈现增温增湿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434 / 43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GIS支持下的越南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的研究.[D].杨文坎.南京气象学院.2004, 03
[2]
我国北方典型沙漠化地区近30a风速变化特征
[J].
李振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振山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琦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包慧娟
.
中国沙漠,
2006,
(01)
:20
-26
[3]
黄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宗学
;
张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水沙科学重点实验室
张楠
.
地理研究,
2006,
(01)
:27
-34
[4]
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树林
;
王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王涛
.
中国沙漠,
2005,
(04)
:557
-562
[5]
浑善达克沙地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分析
[J].
裴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气象卫星遥感中心
裴浩
;
张世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气象卫星遥感中心
张世源
;
敖艳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气象卫星遥感中心
敖艳青
.
气象科技,
2005,
(01)
:63
-67
[6]
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J].
徐小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徐小玲
;
延军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延军平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不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4,
(01)
:135
-139
[7]
以防沙治沙为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
[J].
尤联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尤联元
;
卢金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卢金发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浩
;
周金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周金星
.
地理研究,
2003,
(06)
:680
-686
[8]
山东省近531年旱涝变化气候诊断分析
[J].
杨成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气象中心,山东省气象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济南,山东济南,山东青岛
杨成芳
;
薛德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气象中心,山东省气象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济南,山东济南,山东青岛
薛德强
;
孙即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气象中心,山东省气象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济南,山东济南,山东青岛
孙即霖
.
山东气象,
2003,
(04)
:5
-9
[9]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极值变化空间特征
[J].
章文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章文波
;
刘宝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刘宝元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3)
:274
-280
[1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多伦县防治沙漠化和发展农牧区经济调查
[J].
刘富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刘富铀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育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132
-137
←
1
2
→
共 16 条
[1]
GIS支持下的越南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的研究.[D].杨文坎.南京气象学院.2004, 03
[2]
我国北方典型沙漠化地区近30a风速变化特征
[J].
李振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振山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琦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包慧娟
.
中国沙漠,
2006,
(01)
:20
-26
[3]
黄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宗学
;
张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水沙科学重点实验室
张楠
.
地理研究,
2006,
(01)
:27
-34
[4]
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树林
;
王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王涛
.
中国沙漠,
2005,
(04)
:557
-562
[5]
浑善达克沙地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分析
[J].
裴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气象卫星遥感中心
裴浩
;
张世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气象卫星遥感中心
张世源
;
敖艳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气象卫星遥感中心
敖艳青
.
气象科技,
2005,
(01)
:63
-67
[6]
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J].
徐小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徐小玲
;
延军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延军平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不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4,
(01)
:135
-139
[7]
以防沙治沙为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
[J].
尤联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尤联元
;
卢金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卢金发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浩
;
周金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周金星
.
地理研究,
2003,
(06)
:680
-686
[8]
山东省近531年旱涝变化气候诊断分析
[J].
杨成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气象中心,山东省气象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济南,山东济南,山东青岛
杨成芳
;
薛德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气象中心,山东省气象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济南,山东济南,山东青岛
薛德强
;
孙即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气象中心,山东省气象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济南,山东济南,山东青岛
孙即霖
.
山东气象,
2003,
(04)
:5
-9
[9]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极值变化空间特征
[J].
章文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章文波
;
刘宝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刘宝元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3)
:274
-280
[1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多伦县防治沙漠化和发展农牧区经济调查
[J].
刘富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刘富铀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育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132
-137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