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模拟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

被引:15
作者
李洪玺 [1 ]
刘全稳 [1 ]
何家雄 [2 ]
张学才 [3 ]
刘婕 [1 ]
机构
[1] 西南石油学院油气藏及地质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海石油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项目管理部
关键词
剩余油; 微观分布; 物理模拟; 水驱; 聚合物; 凝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微观透明模型研究了注水开发剩余油形成的微观形态,研究了水驱、聚合物驱和弱凝胶调驱等驱油方式下剩余油的形成过程、微观分布规律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次要因素。把剩余油分为可动剩余油、条件可动剩余油和不可动剩余油。研究得出,储集层岩石的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原因。水驱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入水未波及区、亲油岩石表面、死孔隙、狭小孔隙或低渗储集层以及部分堵塞的孔隙中;聚合物驱后的剩余油主要是死孔隙中的不可动油和小孔隙以及吸附在亲油岩石表面的条件可动油;弱凝胶调驱后的剩余油主要是死孔隙中的不可动油和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条件可动油。
引用
收藏
页码:351 / 35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J].
刘宝珺 ;
谢俊 ;
张金亮 .
西北地质, 2004, (04) :1-6
[2]   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J].
徐守余 ;
李红南 .
石油学报, 2003, (04) :48-53
[3]   圈闭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J].
刘全稳 ;
陈景山 ;
曹淑丽 ;
李凌 .
天然气工业, 2002, (03) :17-20+11
[4]   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战略研究 [J].
俞启泰 .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04) :307-310+348
[5]   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 [J].
俞启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2) :46-50+99
[6]  
剩余油描述与预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谢俊,张金亮编著, 2003
[7]  
提高采收率原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叶仲斌等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