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

被引:62
作者
高阳
段爱旺
刘祖贵
孙景生
陈金平
王和洲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干物质; 产量组成;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I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I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I1和I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引用
收藏
页码:214 / 22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玉米和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的光环境特性 [J].
高阳 ;
段爱旺 ;
刘祖贵 ;
申孝军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6) :1248-1254
[2]   箭筈豌豆与燕麦不同间作混播模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王旭 ;
曾昭海 ;
朱波 ;
胡跃高 .
作物学报, 2007, (11) :1892-1895
[3]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J].
焦念元 ;
宁堂原 ;
赵春 ;
王芸 ;
史忠强 ;
侯连涛 ;
付国占 ;
江晓东 ;
李增嘉 .
作物学报, 2006, (06) :917-923
[4]   河南省沙区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效率及间作优势的影响 [J].
左元梅 ;
李晓林 ;
曹一平 ;
张福锁 .
作物学报, 2003, (05) :658-663
[5]   新疆不同密度下油葵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规律的研究 [J].
王冀川 ;
徐雅丽 ;
段黄金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2, (02) :33-37
[6]   集约栽培条件下间套作的光能利用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J].
黄高宝 .
作物学报, 1999, (01) :16-24
[7]  
作物栽培学总论[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董钻, 2000
[8]  
Growth, yield and quality of wheat and cotton in relay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s[J] . L. Zhang,W. van der Werf,S. Zhang,B. Li,J.H.J. Spiertz.Field Crops Research . 2007 (3)
[9]  
Microenvironment of a corn–soybean–oat strip intercrop system[J] . Thomas W. Jurik,Kyujung Van.Field Crops Research . 2004 (2)
[10]  
A model of radiation interception and use by a maize–bean intercrop canopy[J] . M Tsubo,S Walker.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