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的人类生态位构建模式

被引:6
作者
潘艳 [1 ]
郑云飞 [2 ]
陈淳 [3 ]
机构
[1]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人类生态位构建; 农业起源; 跨湖桥遗址; 植物遗存; 动物遗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81 [古人类学];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0709 ; 070903 ; 060107 ;
摘要
基于人类生态位构建理论对跨湖桥遗址动植物组合的分析表明,当时先民除了已经栽培水稻以外,还可能以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干预许多物种的生命周期,以增加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可靠性,维持人类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这启示农业起源研究除了关注驯化物种证据以外,还应深入理解物种驯化的长期过程和人类行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将观察视野放宽到动植物物种出现明显驯化性状以前的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加里·克劳福德(Gary W·Crawford)教授访谈录 [J].
加里克劳福德 ;
杨谦 ;
陈雪香 .
南方文物, 2012, (01) :25-30
[2]   苏芡的生长习性及果实采收方法 [J].
鲍忠洲 ;
尹渝来 ;
陈虎根 ;
严龙 .
长江蔬菜, 2010, (14) :74-75
[3]   芡实的本草考证 [J].
宋晶 ;
吴启南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0, 24 (02) :22-24
[4]   初识北京野生芡实 [J].
张勇 .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8, (03) :58-59
[5]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 [J].
郑云飞 ;
孙国平 ;
陈旭高 .
科学通报, 2007, (09) :1037-1041
[6]   扁秆藨草生长与繁殖特性研究 [J].
李志军 ;
徐雅丽 ;
于军 ;
徐崇志 .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1, (04) :21-24
[7]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J].
裴安平 .
农业考古, 1998, (01) :193-203
[8]   水稻与扁秆藨草竞争关系的初步研究 [J].
唐立丰 .
杂草科学, 1993, (04) :5-8
[9]  
杭州湾湿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吴明, 2011
[10]  
水边记忆[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韩开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