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一种基于NSCT变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
被引:12
作者
:
王跃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军械工程系
王跃华
陶忠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军械工程系
陶忠祥
机构
:
[1]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军械工程系
来源
:
光学与光电技术
|
2012年
/ 10卷
/ 04期
关键词
:
图像融合;
NSCT变换;
红外图像;
可见光图像;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P391.41 [];
学科分类号
:
080203 ;
摘要
:
针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NSCT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对经NSCT变换的低频子带系数采用基于区域能量自适应加权的融合规则,对高频子带系数采用混合的融合方法,即对于低层,采用基于区域方差选大的融合方法,对于高层采用像素点的绝对值选大的融合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融合算法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节信息,能获得较理想的融合图像。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非下采样变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J].
陈小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陈小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延杰
.
中国光学,
2011,
(05)
:489
-496
[2]
基于NSCT的图像融合算法
[J].
王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
王丹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锦程
.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0,
19
(12)
:185
-189
[3]
基于NSCT变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林玉池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欣
;
宋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宋乐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银国
.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8,
(12)
:45
-47
[4]
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图像融合方法
[J].
朱瑞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朱瑞辉
;
范国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范国滨
;
万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万敏
.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7,
(05)
:82
-84
[5]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研究[D]. 葛小青.重庆大学. 2010
[6]
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 庄晓婵.西北工业大学. 2007
←
1
→
共 6 条
[1]
非下采样变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J].
陈小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陈小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延杰
.
中国光学,
2011,
(05)
:489
-496
[2]
基于NSCT的图像融合算法
[J].
王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
王丹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锦程
.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0,
19
(12)
:185
-189
[3]
基于NSCT变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林玉池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欣
;
宋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宋乐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银国
.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8,
(12)
:45
-47
[4]
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图像融合方法
[J].
朱瑞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朱瑞辉
;
范国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范国滨
;
万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万敏
.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7,
(05)
:82
-84
[5]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研究[D]. 葛小青.重庆大学. 2010
[6]
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 庄晓婵.西北工业大学. 200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