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和条鳎卵子及仔、稚鱼的形态观察

被引:53
作者
张孝威
何桂芬
沙学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背鳍; 体长; 鳍条; 仔鱼; 肌节; 卵径; 全长; 冠状幼鳍; 卵子; 卵细胞; 生殖细胞; 卵膜; 卵黄囊; 牙鲆; 形态观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1959年以来在实验室内饲养的活材料,对牙鲆(鲆科)和条鳎(鳎科)两种鲽形目鱼类卵子及仔、稚鱼各种重要阶段的形态特征作了描述,以供鉴定之用。这两种鱼类仔鱼变态期和条鳎卵的详细形态特征均未见记载。 1.牙鲆 卵浮性,呈圆球形;卵膜光滑,无粘性;卵黄均匀。卵径0.83—1.10毫米,生殖初期的最大。油球一个,球径.0.15—0.22毫米,也是初期最大。胚体、鳍褶和卵黄囊上的色素分布广而分散。初孵仔鱼全长2.07—2.44毫米;肌节12(13)+26,体部及鳍褶上色素分散,21对肌节以后的鳍褶上没有色素。仔鱼时期背、臀鳍褶边缘出现扫帚状黄、黑色素。仔、稚鱼无鳔;其鳍前端的6—7根鳍条首先发育,形成冠状幼鳍。全长12.7—14.6毫米(孵化后约30天)、右眼转过头顶时,鳍式巳与成鱼完全一致;此时稚鱼已由水平游泳转变为底层活动。全长14.0毫米以上时(孵化后约35天),右眼已完全转到左侧(有眼侧);全长达到20.3—25.5毫米(约孵化后42—45天)时,鳞片完全长出。 2.条鳎 卵子也是浮性、圆球形的。卵径为1.45—1.68毫米。油球小而多,10—60个左右。胚体上黄色素极多。卵膜无粘性,有很大的六角形网纹,其对角距为0.17—0.20毫米。初孵仔鱼全长3.5毫米,肌节10+44。孵化后3—4天,在背鳍褶上出现2—3个峯状色素斑;消化道前端的背侧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80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M]. 科学出版社 , 张春霖等著,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