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与构造序列的关系初探

被引:12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姬广义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岩石教研室
[2]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岩浆活动; 构造序列; 燕山造山带; 侏罗-白垩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地质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划分出燕山造山带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时期的五个岩浆活动阶段 ,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变形序列的关系。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玄武岩 (和安粗岩 ) ;而第二阶段以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 ;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正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早白垩世时期发育有两次岩浆活动阶段 ,较早的阶段 (第四阶段 )以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正长岩 -碱性正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 ,而后一个阶段(第五阶段 )以 1 2 0 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 -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其中 ,第二、三岩浆活动阶段分别早于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末的两次主造山幕发生的时代 ,所以燕山地区主造山幕的 P-T-t演化为逆时针轨迹。同时 ,第五阶段岩浆活动对应于造山后崩塌阶段。本文归纳的燕山造山带侏罗 -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 :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造山后崩塌和碱性花岗岩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冀晋辽地区燕山期超钾过铝质斑岩特征及岩石学意义
    许保良
    阎国翰
    张臣
    何中甫
    张华峰
    王晓芳
    [J]. 地质论评, 1999, 45(S1) (S1) : 520 - 527
  • [2] 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
    邓晋福
    莫宣学
    罗照华
    赵海玲
    赵国春
    曹永清
    于学政
    [J]. 地学前缘, 1999, (02) : 66 - 77
  • [3] 北京西山早侏罗世蔡家岭组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
    汪洋,孙金声,邱刚
    [J]. 北京地质, 1995, (04) : 27 - 33
  • [4] 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地震出版社 ,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编, 1998
  • [5] INTRUSION OF IGNEOUS ROCKS - PHYSICAL ASPECTS
    NEUGEBAUER, HJ
    REUTHER, C
    [J]. GEOLOGISCHE RUNDSCHAU, 1987, 76 (01): : 89 - 99
  • [6]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 , with emphasis o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ences, Northern China .2 Davis G A,Zheng Y-D,Wang C,et al.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