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主要地体地壳短缩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3
作者
施美凤 [1 ,2 ]
李亚林 [2 ]
黄继钧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短缩; 地体; 研究现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对喜马拉雅、拉萨和羌塘3个地体已有的有关地壳短缩研究成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3个地体进行了平衡剖面恢复:北羌塘侏罗系短缩率为25.18%,南羌塘短缩率为33.57%;对拉萨地体南段(措勤盆地南部坳褶带)上白垩统恢复得出其短缩率为20.68%,北段中部坳褶带到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短缩率为25.3%;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东段的郎杰学地体三叠系短缩率达75%,大于前人研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56%~60%的短缩率。通过对比,对3个地体短缩变形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各地体内部短缩作用并不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过程,陆内变形主要是通过稳定地体边界和大型逆冲构造带来吸收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新生代内部变形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286 / 29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西藏措勤盆地构造特征与地壳缩短 [J].
张义 ;
李亚林 ;
黄继钧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8, (01) :7-13
[2]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J].
吴珍汉 ;
吴中海 ;
胡道功 ;
叶培盛 ;
周春景 .
地质学报, 2007, (05) :577-587
[3]   羌塘盆地岩石有限应变及地壳缩短分析 [J].
黄继钧 ;
李亚林 .
地质学报, 2007, (05) :599-605
[4]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演化: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几何形态、剥露历史和前陆沉积的约束 [J].
尹安 .
地学前缘, 2006, (05) :416-515
[5]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J].
李亚林 ;
王成善 ;
伊海生 ;
刘志飞 ;
李勇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18-1130+1234
[6]   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初步分析 [J].
黄继钧 ;
伊海生 ;
林金辉 .
地质科学, 2004, (01) :1-10
[7]   拉萨地块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J].
吴珍汉 ;
叶培盛 ;
胡道功 ;
刘琦胜 .
地质论评, 2003, (01) :74-80+117
[8]   羌塘中部后中新世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 [J].
张开均 ;
王启飞 ;
夏邦栋 ;
卢辉楠 ;
章炳高 ;
张光辉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266-269
[9]   藏北羌塘盆地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背景 [J].
雷振宇 ;
李永铁 ;
刘忠 ;
鲁兵 .
地质论评, 2001, (04) :415-419
[10]   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第三纪地壳南北缩短量研究 [J].
刘顺 ;
王成善 ;
伊海生 ;
刘志飞 .
地震地质, 2001, (01) :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