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主成分和距离分析

被引:44
作者
傅同良
机构
[1] 贵州省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糯玉米,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03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对33个糯玉米自交系的数量性状进行遗传主成分分析,初步认为自交系遗传主成分与它的一般配合力有一定的联系,并初步提出评选糯玉米自交系优劣的遗传主成分标准。测定33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共528个,最小为0.51,最大是11.5,2.1~6.0的占84.8%。根据遗传距离,将33个糯玉米自交系聚为17类,其类间距离大于类内距离。糯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大小与地理差异、亲缘关系无必然联系,同一品种自交后代选育出的姊妹系间也可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糯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糯玉米杂种F1单株粒重平均优势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603。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5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高产优质多抗糯玉米——苏玉(糯)1号 [J].
谢孝颐 ;
石明亮 ;
蒋林 ;
黄晓兰 .
作物品种资源, 1993, (02) :42-43
[2]   优质高产抗病糯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J].
贾世锋 ;
郭庆法 ;
许金芳 ;
刘治先 .
山东农业科学, 1989, (03) :26-26
[3]   陆地棉数量性状遗传差异的研究 [J].
彭传新 ;
郭介华 .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04) :26-32
[4]   多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数据结构 [J].
刘垂玗 ;
刘来福 .
遗传, 1985, (04) :12-14
[5]   花生数量性状遗传距离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J].
甘信民 ;
王在序 ;
顾淑嫒 ;
曹玉良 .
中国农业科学, 1985, (06) :27-31
[6]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J].
毛盛贤 ;
刘来福 ;
黄远樟 ;
冯新芹 .
遗传, 1979, (05) :26-30
[7]   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及其测定 [J].
刘来福 .
遗传学报, 1979, (03) :349-355
[8]  
玉米遗传育种学[M]. 科学出版社 , 《玉米遗传育种学》编写组,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