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降温预防骨骨各肌再灌注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5
作者
安洪
蒋电明
倪卫东
曹本珍
胡永康
机构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关键词
降温,缺血再灌注伤,实验研究,临床应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18.52 [低温生物医学];
学科分类号
0831 ;
摘要
缺血再灌注伤的预防方法已有较多研究,但用局部降温方法者则少见报道。将16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四组。每组一侧后肢降温后上止血带为实验组,另一侧后肢不降温上止血带作对照组。甲乙两组缺血4h,分别再灌注1和2h;丙丁两组缺血5h,再分别灌注1和2h。用针极温度传感器测得降温后深部肌温平均为16.6℃。去除止血带再灌注后,取双侧股静脉血作钾、乳酸、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物检测,并取腓肠肌作光镜和电镜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降温组血钾、乳酸及脂质过氧化物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超氧化物岐化酶高于对照侧,有显著差异(P<0.01)。光镜及电镜亦发现降温组横纹肌结构损害较轻,属可逆性损害范围,肌细胞有再生可能。临床应用45例。四肢手术前将深部肌温降到22.4℃左右,使用止血带时间平均2h57min,最长达4h31min,其中9例术后指尖出现一过性麻木,未发现皮肤、肌肉及神经损害。证实,局部降温确有预防或减轻再灌注伤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59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