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技术在沙地植被恢复中的研究

被引:9
作者
王力华
韩桂云
李琳
邓正正
寇振武
李颖梅
丁建国
任学明
机构
[1] 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鄂尔多斯市东方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沙地植被恢复; 菌根技术; 油松; 樟子松;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4.0186
中图分类号
X172 [环境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库布齐沙地植被恢复中的菌根技术研究 ,注重于因地制宜、适菌适技。对此 ,利用当地A、B两种沙壤条件并对其作加入草炭和不加入草炭条件处理 ,选用适合当地造林树种油松、樟子松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小型造林试验 ,菌剂以单菌剂、组合菌剂方式实施。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单菌剂对油松幼苗作用效果为 :Cr >Ra >Li>Hm。双组合菌剂Ra +Li、Hm +Li和Ra+Cr接种的幼苗对草炭的依赖性不强。选择出Cr和Ra菌根菌剂为沙地植被恢复较为适合的菌剂。油松和樟子松两树种无论施单菌剂或双组合菌剂 ,油松幼苗长势均优于樟子松幼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一块样地菌剂处理 ,三合一优于二合一菌剂组合。接种菌根菌剂幼苗地上生物量高于施入复混肥的幼苗。不同样地菌剂处理的幼苗成活率在个别菌剂组合中低于复混肥。因个别菌剂培养周期不足而致使其菌丝体与基质发酵不完全 ,而遇到造林基地干旱 ,土壤温度升高 ,导致基质仍再发酵、腐熟 ,这就使部分生长较弱的幼苗受到了伤害 ,因而幼苗成活率低。
引用
收藏
页码:236 / 2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技术 [J].
廖允成 ;
付增光 ;
贾志宽 ;
王龙昌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 (02) :95-98
[2]  
菌根研究及应用[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弓明钦等编著, 1997
[3]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J].
董光荣 ;
吴波 ;
慈龙骏 ;
周欢水 ;
卢琦 ;
罗斌 .
中国沙漠, 1999, (04) :22-36
[4]  
农牧交错带成为我国自然植被破坏最严重区域. 赵宝锟,周长庆. http://www.Zsagri.Gov.cn/newscenter/mzxw00~0717/nykx58.htm,02~27 . 2002
[5]  
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 朱震达,陈广庭. 科学出版社 . 1994
[6]   中国北方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J].
朱震达 .
中国沙漠, 1985, (03) :4-12
[7]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J].
王涛 ;
赵哈林 ;
肖洪浪 .
中国沙漠, 1999, (04) :3-15
[8]  
外生菌根真菌在火烧迹地造林的应用研究. 周玉芝,何兴元,刘忱,等. 土壤学报 .
[9]  
外生菌根菌剂对马尾松、红栲幼苗接种的生态效应. 韩桂云,邓仕坚,汪思龙. 应用生态学报 . 2000
[10]  
伊克昭盟农业区划[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张文彬主编,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