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非法集资犯罪治理模式之修正

被引:4
作者
徐彰
机构
[1]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网络犯罪; 非法集资犯罪; 互联网金融; 治理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我国目前沿用传统非法集资犯罪治理模式应对互联网金融涉罪行为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通过互联网集资的行为缺少了前置的行政违法性认定而直接构成非法集资犯罪,颠覆了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论,且不符合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当下应对互联网犯罪所普遍采用的刑法客观解释效果上亦等同于扩张解释,导致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泛罪化。应对金融监管权限重新配置,以证券法作为非法集资犯罪行政违法的主要法律依据,同时通过主观的客观解释方法对具体行为性质加以认定,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对金融管理秩序的维护。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互联网+”时代中的刑事需罚性判断——以被害人教义学为视角 [J].
龙天鸣 ;
李金明 .
政治与法律, 2017, (10) :17-26
[2]   习近平互联网法治思想研究 [J].
周汉华 .
中国法学, 2017, (03) :5-21
[3]   论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限度 [J].
欧阳本祺 .
中国法学, 2017, (03) :164-183
[4]   网络时代的刑事立法 [J].
张明楷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3) :69-82
[6]   互联网时代刑法参与观的基本思考 [J].
徐剑锋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3) :115-122
[7]   论互联网立法的重点问题 [J].
王利明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 34 (05) :110-117
[8]   互联网金融所涉犯罪的刑事政策分析 [J].
姜涛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5) :10-19
[10]   非法集资活动规制研究 [J].
彭冰 .
中国法学, 2008, (04) :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