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咸潮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14
作者
李开枝 [1 ]
黄良民 [1 ]
张建林 [1 ]
尹健强 [1 ]
罗琳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咸潮; 珠江河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2007年底至2008年初珠江河口咸潮入侵期间大潮和小潮的两次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共鉴定浮游植物76种,包括38种硅藻、18种绿藻、14种甲藻、4种蓝藻和2种裸藻。浮游植物种数分布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一般从河口上段至下段种数减少;大潮时浮游植物的种数低于小潮时,并且各水层之间浮游植物种数分布不均匀。优势种以淡水硅藻为主,如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ngustissima、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等;河口上段的站优势种突出,密度分布不均匀,均匀度值比较低。大潮和小潮期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3.80×104个.L-1和62.21×104个.L-1,变化范围为(1.48-290.41)×104个.L-1和(1.52-283.62)×104个.L-1;二者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河口上段至下段呈递减的格局;硅藻类的细胞密度占明显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受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潮周期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规律研究[J]. 朱三华,沈汉堃,林焕新,索晓波.珠江现代建设. 2007(06)
[2]  
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规律研究[J]. 朱三华,沈汉堃,林焕新,索晓波.珠江现代建设. 2007 (06)
[3]   广州水道咸潮影响因素分析 [J].
莫思平 ;
李越 ;
卢素兰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7, (04) :36-42
[4]   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J].
雷光英 ;
杨宇峰 ;
王庆 ;
胡韧 ;
王朝晖 .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302-307
[5]   2006年夏季珠江口5大口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 [J].
戴娟 ;
王超 ;
赖子尼 ;
罗建仁 ;
李新辉 .
淡水渔业, 2007, (03) :63-66
[6]   特大咸潮对珠江入海河段环境要素的影响 [J].
殷建平 ;
王友绍 ;
徐继荣 ;
孙翠慈 ;
张风琴 ;
何磊 .
热带海洋学报, 2006, (04) :79-84
[7]   广州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J].
冯洁娉 ;
姜胜 ;
冯佳和 ;
白洁 .
生态科学, 2006, (03) :210-212
[8]   应对珠江口咸潮的对策初探 [J].
陈燕群 .
广西水利水电, 2005, (03) :81-83
[9]   河口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J].
郭沛涌 ;
沈焕庭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1) :139-142
[10]   珠江口水域的潮流分析 [J].
林祖亨 ;
梁舜华 .
海洋通报, 1996, (02)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