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46
作者
曹景伟
席翼
袁守龙
罗智
甄志平
张驰
刘秀峰
李岩
机构
[1]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中国流; 项群训练理论; 运动员科学选材; 制胜规律; 竞技能力理论与模型;
D O I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03.02.013
中图分类号
G808.1 [运动训练];
学科分类号
040303 ;
摘要
在广泛查阅文献和思辨的基础上,回顾与总结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的体系形成、研究现状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业已形成的“中国流”。认为项群训练理论、运动员科学选材、优势项目制胜规律、竞技能力理论与模型及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是中国运动训练学在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训练理论基础上的新创造、新发展和新提高,是中国特色的训练学理论研究的精华,也是中国训练学对世界训练学的重要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第24~26届奥运会各竞技强国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研究 [J].
曹景伟 .
体育科学, 2001, (01) :39-43
[2]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 [J].
张英波 .
体育科学, 2000, (04) :24-28
[3]   论当今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的项群特征 [J].
曹景伟 ;
李军 .
体育科学, 2000, (02) :43-46+49
[4]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 [J].
刘大庆 .
体育科学, 2000, (01) :43-46
[5]   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主要特点的多元性比较 [J].
胡亦海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06) :9-15
[6]   隔网对抗类(乒乓球、网球)项目比赛中“相克现象”的初步研究 [J].
岳海鹏 .
体育科学, 1999, (05) :24-27
[7]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 [J].
田麦久 .
体育科学, 1999, (02) :33-36
[9]   陆上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的二人三角传接配合 [J].
蔡江涛 .
体育科学, 1999, (01) :53-56
[10]   现代运动训练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及其哲学思辩 [J].
李捷 .
体育科学, 1998, (06)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