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土壤铜、镉、锌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57
作者
郝汉舟 [1 ]
靳孟贵 [2 ]
李瑞敏 [3 ]
王支农 [3 ]
韩冰华 [1 ]
祖文普 [4 ]
机构
[1] 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3]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4] 咸宁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重金属; 形态; 生物有效性; 铜; 镉; 锌;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1.015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土壤重金属总量常被用来评估土壤质量安全,但是大量事实说明单纯用土壤重金属总量并不能完全说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环境风险。相对于国内外常用的Tessier的五态方法,欧共体标准物质局提出的三步提取法(BCR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连续提取法的七态标准少见报道。本研究选取河南平原耕地样品,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连续提取法(DD2005-03)进行耕地中重金属元素(Cu、Cd、Zn)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Cu、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残渣态分别占全量的55.80%和67.35%。Cd以离子交换态为主,占全量的27.30%。Cu、Cd、Zn各态含量占全量比例的顺序是,Cu:残渣态>弱有机结合交换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Cd:离子交换态>弱有机结合交换态>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水溶态。Zn:残渣态>铁锰氧化态>弱有机盐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强有机结合态>碳酸盐态>水溶态。从生物可利用性系数k来看,Cd主要以活动性较大的状态存在,很容易被作物吸收。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9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评价 [J].
雷鸣 ;
廖柏寒 ;
秦普丰 .
生态环境, 2007, (05) :1551-1556
[2]   形态分析与生物可给性 [J].
单孝全 ;
王仲文 .
分析试验室, 2001, (06) :103-108
[3]  
Evaluation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ombined with a BCR sequential extraction for determining distribution of Fe; Zn; Cu; Mn; and Cd in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J].Ewa Dabek-Zlotorzynska;Meghan Kelly;Heidi Chen;Chuni L Chakrabarti.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3, 1
[4]  
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研究.[M].李瑞敏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