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词序顺行结构的A+B型思维模式与汉语词序逆行结构的B+A型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被引:16
作者
潘其旭
机构
[1] 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南宁
关键词
壮语; 汉语; 词序结构; 思维模式; 比较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218 [壮语];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7 ;
摘要
人类运用语言来进行思维。各个民族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思维逻辑并通过特定的词序结构, 即语言的组合方式来表达意义的。本文从语言结构的本质层面上,对壮语与汉语的词序结构及其内隐的 文化思维活动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名词短语(NP)和动词短语(VP冲,壮语是“中心词(A)+修饰词 (B)”的顺行结构,侧重于事物的本体和第一性,具有类别化、整体性的思维特征,形成“A+B”型的思维模 式;汉语是“修饰词(B)+中心词(A)”的逆行结构,侧重于事物的形体和第一性,具有情态化、具象性的思维 特征,形成“B+A”型的思维模式。由于生活环境从知角度、评价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在表达方式上, 壮语呈客体意识、纵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性征,汉语是主体意识、横向思维和悟性思维的性征。作者认为, 壮语与汉语的词序结构逆向反差,认知思维逻辑南辕北辙,内部机制缺乏同一性,文化思维大异其趣,说明 两者之间不是同源关系而是接触关系。多学科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起源有南北两大族群,大致以长江 为界,古代南方族群的“A+B”结构类型语言集团和北方族群的“B+A”结构类型语言集团相对而存在,并 在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中相互影响而共同发展。民族语言与民族同源共生。壮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3
页数:1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