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何以有“灵”——从米歇尔·亨利重思艺术之体验

被引:3
作者
姜宇辉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体验; 自我触发; 苦痛; 抽象; 主体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J0-02 [艺术的哲学基础];
学科分类号
13 ; 1301 ;
摘要
体验是近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本来体现出纯真和被动两个基本特征,但在随后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发生了裂变,纯真性要么被质疑,要么被转向主动性,而被动性则日渐被遗忘和遮蔽。直到后现代主义,被动性这个要点才被重提,但最终却走向了"无主体之体验"这个困境。由此我们试图跟随米歇尔·亨利,通过对表象—自我表象这个近代主体哲学的根本症结进行批判,进而敞开另一条重建主体性的道路,这尤其体现于自我触发这个根本性运动及苦痛之情这个被动性本原。由此亦得以回应晚近当代艺术中对精神性这个主题的迷执和困惑。通过细致比较亨利和科耶夫对康定斯基的截然不同的解读,我们试图从作为"具体之整体"的精神性返归到作为内在灵魂之震荡的苦痛体验。这些都可以在康定斯基的具体作品中得到诸多佐证。从精神到灵魂,从被动到主动,从自我表象到自我触发,由此为后人类时代的主体性重构提供了一条切实的兼容思辨与体验、哲学与艺术的道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63+178 +17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自我知识.[M].(美) 格特勒; 著.华夏出版社.2013,
[2]  
康德著作全集.[M].李秋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