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王家庄湖滨带人工湿地农业径流中磷去除的干湿季节性规律

被引:8
作者
卢少勇
张彭义
余刚
祝万鹏
向长生
机构
[1]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关键词
湖滨带; 人工湿地; 农业径流; 磷; 季节变化规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王家庄人工湿地(面积12 000 m2)位于云南滇池东岸呈贡县,湿地进水来自5条农业区汇水干渠,经矩形堰均匀布水后流过湿地。湿地于2002年8月起运行,初期优势植物为茭草(Zizani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菖蒲(Acorus calamu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水芋(Calla palustris),7个月后,莲藕完全被水花生所替代。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湿地对农业径流中磷去除的季节性规律。结果表明,2002年10月至2004年6月,湿地具有良好的拦截进水磷的能力,有效降低了农业区农业径流对滇池的污染。进水总磷(TP)负荷为241(旱季,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和199(雨季,每年5月至9月)g.hm-.2d-1,TP浓度为0.04 ̄3.21(旱季)和0.00 ̄1.44(雨季)mg.L-1。出水TP浓度沿程1/3处为0.03 ̄0.49(旱季,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和0.03 ̄0.71(雨季,每年5月至10月)mg.L-1,沿程2/3处为0.00 ̄0.68(旱季)和0.00 ̄0.73(雨季)mg.L-1。TP去除率沿程1/3处为-73.7% ̄82.8%(旱季)和-215% ̄79.3%(雨季),沿程2/3处为-367% ̄100%(旱季)和-262% ̄93.1%(雨季)。受雨水稀释和停留时间变短的影响,雨季的TP去除率低于旱季。受滇池水位和湿地出水水位的影响,旱季时湿地TP的去除呈现“V”字型规律,雨季时湿地TP去除率沿程降低。总体而言,来水中的磷、有机质和速效铁以沿程逐渐降低的方式分布于湿地表层土壤中。秋末冬初时(每年11月至12月),菖蒲的含水率和生物量(鲜重)均比春季(每年3月至5月)的低,而生物量(干重)比春季的高。菖蒲从11月到12月仍在生长发育。
引用
收藏
页码:1313 / 13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农田排灌水湖滨带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J].
卢少勇 ;
张彭义 ;
余刚 ;
祝万鹏 ;
桂萌 ;
向长生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5) :998-1002
[2]   滇池流域农业区排水水质状况的初步调查 [J].
刘忠翰 ;
彭江燕 .
云南环境科学, 1997, (02) :6-9
[3]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魏复盛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技术.[M].金相灿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6]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M].高拯民;李宪法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