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难点、标准识别及应对之策

被引:25
作者
王国敏
侯守杰
机构
[1]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贫困标准;
D O I
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1.02.014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后小康时代,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通过回顾不同阶段贫困的发展样态可知,相对贫困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耦合而呈现出的主客观状态。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分散性、多维性、发展性、脆弱性决定了未来减贫的艰巨性、系统性、长期性。与此同时,中国的贫困识别标准也将发生重大变革。相对贫困标准设定应采取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并分城乡设置的划定思路,由短期的过渡性贫困标准逐步调适至长期动态的相对贫困标准,通过完善能力建设、加强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分配、健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等措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对于推进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3+213 +213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