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的两种类型及其边界

被引:19
作者
姜峰
机构
[1] 山东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言论自由; 公共言论; 私人言论; 基本权利; 民事权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言论"具有作为宪法权利和民事利益两重含义。宪法意义上的言论是指以政治表达为核心的"公共言论",由于其对于公共治理的重要性、面对政府时的脆弱性,才需宪法予以严格保护,"权利"的刚性特征和超越性地位应予特别强调。指向民事利益的"私人言论"则不具有这些特征,不应赋予其优先于名誉、隐私等民事人格利益的资格。基于言论的公、私之分,立法、行政、司法的标准应有所区分,对公共言论应严加保护以维护公共治理的信息机制,对私人言论则需严加管制以维护个体人格利益和公共利益。言论之细致边界的划定,也需置于一个包括政治审议、司法审查、公共讨论在内的制度性框架中进行。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5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权利冲突.[M].刘作翔;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M].徐贲; 著.东方出版社.2013,
[3]  
人权研究.[M].徐显明; 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4]  
民主的经济理论.[M].(美) 唐斯 (Downs;A.)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  
联邦德国宪法纲要.[M].(德) 黑塞; 著.商务印书馆.2007,
[6]  
宪法学说.[M].(德)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著;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人格权法研究.[M].王利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  
表达自由.[M].邱小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法律哲学研究.[M].吴经熊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  
宪法学.[M].张千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