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浮游植物数量分布与优势种

被引:75
作者
罗民波 [1 ]
陆健健 [1 ]
王云龙 [2 ]
沈新强 [2 ]
晁敏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东海; 浮游植物; 数量分布; 优势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东海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分布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同时还探讨了东海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学特征和对温盐环境适应特征。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植物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秋季总丰度达到4季最高峰,均值为211.91×104cell.m-3,夏季次之(50.40×104cell.m-3),冬季11.34×104cell.m-3,春季(2.01×104cel.lm-3)最低。春夏季东海近海(Ⅰ和Ⅲ)高于外海(Ⅱ和Ⅳ),秋冬季东海北部外海(Ⅱ)高于近海(Ⅰ),南部近海(Ⅲ)高于外海(Ⅳ)。4季共出现优势种(Y≥0.02)11种,冬季的主要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和细弱海链藻,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和夜光藻,夏季以拟弯角毛藻和细长翼根管藻为主要优势种,秋季优势种仅为聚生角毛藻。浮游植物的聚集强度指数为较大正值,聚集作用明显。从全年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看,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总丰度季节分布的主要因子,盐度是次要因子。浮游植物的11个优势种之间生存环境适应比较,洛氏角毛藻和中华盒形藻生长温度幅度较大,可以在12~28℃水温增长,因而春、夏和冬季都成为优势种。中肋骨条藻适合生长的水温范围都较小,仅为22~28℃。聚生角毛藻更小,仅21~25℃。洛氏角毛藻和中华盒形藻生长温盐度和高分布区温盐度范围比聚生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都广,而秋季数量却低于聚生角毛藻。
引用
收藏
页码:5076 / 508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生态特征 [J].
徐兆礼 .
生态学报, 2006, (04) :1151-1158
[2]   东海浮游介形类(Ostracods)分布特征 [J].
徐兆礼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2) :101-108
[3]   浙江沿岸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J].
金海卫 ;
徐汉祥 ;
姚海富 ;
王伟定 ;
潘国良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38-42
[4]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春季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J].
王云龙 ;
袁骐 ;
沈新强 .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03) :300-306
[5]   长江口甲藻孢囊的初步研究 [J].
顾海峰 ;
方琦 ;
李瑞香 ;
蓝东兆 ;
朱明远 .
海洋与湖沼, 2004, (05) :413-423
[6]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J].
周伟华 ;
霍文毅 ;
袁翔城 ;
殷克东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07) :1055-1059
[7]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 [J].
徐兆礼 ;
蒋玫 ;
晁敏 ;
王云龙 ;
袁骐 ;
陈亚瞿 .
水产学报, 2003, (03) :258-264
[8]   东海赤潮及其监视监测 [J].
叶属峰 ;
黄秀清 .
海洋环境科学, 2003, (02) :10-14
[9]   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赤潮生物 [J].
王金辉 .
海洋环境科学, 2002, (02) :37-41
[10]   浙江海区赤潮生物监测与赤潮实时预测 [J].
陆斗定 ;
J.Gobel ;
王春生 ;
刘镇盛 .
东海海洋, 2000, (02) :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