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生产的“圈层共振”:基于建国初期读报小组的研究

被引:26
作者
周海燕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圈层共振; 意义生产; 读报小组; 宣传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19.29 [新闻事业史];
学科分类号
050301 ;
摘要
有关宣传体制的研究长期以来很少关注话语在基层如何生产意义,又如何付诸社会实践的过程。本文采用文化社会学的路径,通过话语分析、口述史和田野调查,分析了建国之初读报小组运动中的集体阅读行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指出,读报小组通过集体阅读、讨论和写作,形成了"圈层共振"的集体意义生产机制,使民众在脑海中形成一张日常生活的政治意义地图并将其付诸社会实践;这种利用业余时间和非工作空间的新闻集体解读、传播方式,使国家话语波及、并在极大程度上支配了私人的生活世界;从此,通过阅读新闻及时和准确地获得日常生活的政治类型学认知并付诸行动,成为中国民众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20世纪50年代山西农村读报小组研究.[D].王霞.山西大学.2012, 10
[2]  
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D].洪兵.复旦大学.2005, 07
[3]   建国初党报领导下的“读报组”发展探析——以建国初《解放日报》“读报组”发展为基本脉络 [J].
王晓梅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 20 (06) :15-22+109
[4]  
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J].李斯颐;.新闻研究资料.1990, 02
[5]  
改造日常.[M].董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M].王汎森;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  
仪式、政治与权力.[M].科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8]  
远去的都市.[M].张济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研究.[M].肖东波; 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  
忍不住的“关怀”.[M].杨奎松;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