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分析

被引:7
作者
才保
机构
[1] 青海省贵德县草原工作站
关键词
草原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作用强度; 定量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青海环湖牧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统计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草原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县草原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人为因素对草原荒漠化作用力合力是持续增加,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素贡献率而成为影响的主体,是导致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则不仅可以防止草原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J].
董玉祥 .
山地学报, 2001, (05) :385-391
[3]   人文因子在荒漠化中的作用 [J].
董玉祥 .
中国沙漠, 1992, (01) :19-29
[4]   黄土高原地区北部风沙区土地沙漠化因素的定量分析 [J].
杨根生 ;
樊胜岳 .
干旱区研究, 1991, (04) :42-47
[5]   土地沙漠化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 [J].
董玉祥 .
干旱区研究 , 1989, (04) :34-42
[6]   土地沙漠化过程的数学模型 [J].
樊胜岳 ;
杨根生 .
中国沙漠, 1989, (01) :96-103
[7]   沙漠化概念与干旱区人口密度 [J].
延军平 .
干旱区地理, 1985, (02) :56-59
[8]  
风沙地貌学[M]. - 科学出版社 , 吴正编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