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的活性氧代谢

被引:22
作者
蒋培东
朱云国
王晓玲
朱伟
张小全
解海岩
王学德
机构
[1]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
关键词
棉花; 细胞质雄性不育; 活性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阐述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的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代谢规律。【方法】以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的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为材料,分析3个活性氧指标(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和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变化,比较3种材料的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代谢状况差异。【结果】比较分析发现,在不育系败育初期的花药中,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3个对细胞有毒性的活性氧指标均高于保持系或杂种F1的花药,同时对活性氧具有清除作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个抗氧化酶活性也随着提高,表明败育初期花药的活性氧增加对抗氧化酶有诱导作用。但在败育盛期的不育花药中,一方面O2.–、H2O2和MDA含量极显著高,另一方面SOD、CAT、POD酶活性却极显著低,导致活性氧产生与清除失去平衡,这时花粉母细胞大量凋亡。在败育后的花药中,O2.–和H2O2含量与可育花药相近,但MDA含量仍持续提高,以及SOD、CAT、POD酶活性持续降低,表明雄性细胞凋亡后活性氧对花药仍有不利影响。【结论】花药O2.–、H2O2和MDA的过量积累,以及其清除酶活性的显著降低,这一过程在棉花不育花药中是与雄性细胞凋亡同步发生的,但在恢复基因引入后的杂种F1花药中,过量产生的活性氧可被清除。
引用
收藏
页码:244 / 24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线粒体蛋白质和DNA的分析 [J].
王学德 .
作物学报, 2000, (01) :35-39
[2]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和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J].
王学德,张天真,潘家驹 .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02) :70-75
[3]   我国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嵒指吹囊糯Ⅱ.恢复基因与育性增强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J].
王学德,潘家驹 .
遗传学报, 1997, (03) :271-277
[4]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J].
段俊 ;
梁承邺 ;
张明永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6, (05) :331-334
[5]   小麦胞质不育系花粉败育与活性氧代谢关系的研究 [J].
赵会杰 ;
刘华山 ;
林学梧 ;
武跃廷 .
作物学报, 1996, (03) :365-367
[6]   水稻不育花药中H2O2的积累与膜脂过氧化的加剧 [J].
陈贤丰 ;
梁承邺 .
植物生理学报, 1991, (01) :44-48
[7]   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的研究 [J].
王爱国 ;
罗广华 ;
邵从本 ;
吴淑君 ;
郭俊彦 .
植物生理学报, 1983, (01) :77-84
[8]  
Deletion of the last two exons of the mitochondrial nad7 gene results in lack of the NAD7 polypeptide in a Nicotiana sylvestris CMS mutant[J] . Magali Pla,Chantal Mathieu,Rosine Paepe,Philippe Chétrit,Fernand Vedel.MGG Molecular & General Genetics . 199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