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

被引:40
作者
王新生
刘纪远
庄大方
姜友华
张红
余瑞林
机构
[1]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北京 ,北京 ,武汉 ,武汉 ,武汉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形状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城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动态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1990年和2000年我国31个大城市的形状指数。结果表明,从1934年~1990年的56年间城市形状从紧凑趋于非紧凑、分散;而在1990年~2000年10年间,由于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增强的影响,城市形状趋于紧凑。从1934年~1974年间,在20个可比较的城市中有14个城市形状指数增加、6个城市形状指数减少。从1974年~1990年间,在22个可比较的城市中各有11个城市的形状指数增加和减少。从1990年~2000年间,31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形状指数增加、20个城市形状指数减少。一些城市的形状指数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十分剧烈。例如,兰州市是在1934年~1974年间形状指数增加最多的城市,而在1974年~1990年阶段则形状指数减少最多的城市。同样,武汉和昆明则是在1974年~1990年阶段形状指数增加量最大的城市,而在1990年~2000年阶段则是形状指数减少量最大的城市。这或许说明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有时人们还未真正认识到城市形状的重要性,往往只有当城市形状变化到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时,才发现形状存在的缺陷。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J].
刘纪远 ;
刘明亮 ;
庄大方 ;
邓祥征 ;
张增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2) :1031-1040+1058
[2]   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 [J].
郑莘 ;
林琳 .
城市规划, 2002, (07) :59-64+92
[3]   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 [J].
林炳耀 .
城市规划汇刊, 1998, (03) :42-45+65
[4]   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 [J].
程连生,赵红英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01) :127-133
[5]   面状地图表象的形态研究 [J].
张根寿,祝国瑞 .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4, (01) :29-36
[6]  
地图信息的分形描述与自动综合研究[M].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 王桥,毋河海著, 1998
[7]  
空间分析[M].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 郭仁忠著, 1997
[8]  
The harmonic analysis of spatial shapes using Dual Axis Fourier Shape Analysis ( DAFSA ). Moellering H, Rayner J N. Geographical Analysis .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