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碎屑岩中自生伊利石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

被引:29
作者
黄思静 [1 ,2 ]
孙伟 [1 ,2 ]
黄培培 [1 ,2 ]
佟宏鹏 [1 ,2 ]
刘丽红 [1 ,2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太原组; 碎屑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 次生孔隙;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9.04.004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砂岩骨架颗粒中几乎没有碎屑长石,残余的微量长石(在岩石中的平均含量为0.4%,低于X射线衍射检测限)主要为钾长石,同时具有较低的自生高岭石含量(1.02%)、很低的自生石英含量和同期火山物质含量,以及较高的自生伊利石含量(1.22%),这表明太原组的自生伊利石主要是在相对高温的深埋藏封闭条件下,通过钾长石溶解反应:钾长石+H++H2O→高岭石+硅质+K+和高岭石伊利石化反应:高岭石+K+→伊利石+H++H2O或其加和反应:钾长石+高岭石→硅质+伊利石+H2O形成,后者通过消耗钾离子而克服钾长石溶解的动力学屏障,是前者的重要驱动反应,并向流体输出氢离子,因此对次生孔隙的形成、尤其是在相对深埋藏的成岩过程中与钾长石溶解有关的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长石溶解过程的热力学计算及其在碎屑岩储层研究中的意义 [J].
黄可可 ;
黄思静 ;
佟宏鹏 ;
刘丽红 .
地质通报, 2009, 28 (04) :474-482
[2]   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储层成岩作用评价 [J].
罗月明 ;
刘伟新 ;
谭学群 ;
杨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7, (04) :384-390
[3]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晚古生代火山活动对盆内砂岩储层的影响 [J].
杨华 ;
杨奕华 ;
石小虎 ;
尹鹏 .
沉积学报, 2007, (04) :526-534
[4]   同沉积期火山作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形成的意义 [J].
包洪平 ;
杨奕华 ;
王晓方 ;
南珺祥 .
古地理学报, 2007, (04) :397-406
[5]   鄂尔多斯盆地中、古生界矿物组合与油气富集研究 [J].
常象春 ;
王明镇 ;
庞凌云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17-19
[6]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石英砂岩储层成岩及孔隙演化 [J].
宁宁 ;
陈孟晋 ;
刘锐娥 ;
孙庆伍 ;
蔺杰 ;
肖红平 ;
张春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3) :334-338
[7]   煤系地层中砂岩火山尘填隙物的成岩作用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储层为例 [J].
李向博 ;
王建伟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7, (01) :42-48
[8]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古岩溶特征 [J].
王宝清 ;
王凤琴 ;
魏新善 ;
王飞燕 .
地质学报, 2006, (05) :700-704+782
[9]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低孔渗砂岩储层评价 [J].
尹昕 ;
应文敏 .
矿物岩石, 2005, (02) :104-109
[1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储集层长石的溶蚀与次生孔隙的形成 [J].
赵国泉 ;
李凯明 ;
赵海玲 ;
刘锐娥 ;
孙粉锦 ;
狄永军 ;
李永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1) :53-5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