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不同间套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

被引:22
作者
苟芳 [1 ,2 ]
张立祯 [1 ]
董宛麟 [1 ]
于洋 [1 ,2 ]
邸万通 [1 ]
赵沛义 [3 ]
妥德宝 [3 ]
潘学标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农业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2] 瓦格宁根大学作物系统与分析中心
[3]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分析研究所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作物; 土壤; 带状间作; 迟发; 土地当量比(LER); 生物篱; 风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4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农牧交错带不同带状间套作不但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冬春季节防风固沙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间套作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和产量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间套作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2009年到2011年在内蒙古武川县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地上部干物质质量随大于0℃有效积温增长的指数线性(expolinear)关系对不同作物间作和单作的地上部干物质增长动态进行拟合,量化了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生长速率的变化和生长与发育延缓的程度。采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研究了农牧交错带几种典型间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结果表明:向日葵/马铃薯、莜麦/马铃薯和莜麦/豆类大带宽(2m:2m带宽)间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基于经济产量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2、1.09和1.05,说明间作能提高土地生产力5%~12%。窄带宽模式(1m:1m带宽)间作优势小于大带宽模式,而且年际间的变幅较大。间作显著提高了向日葵收获指数,对其他作物收获指数的影响不显著。间作中高秆作物如莜麦在莜麦和豆类的间作中具有显著的边行优势。间作和单作相比,显著降低了作物最大生长速率(cm);但相对生长速率rm和单作的差异不显著;在间作中,矮秆作物(马铃薯和箭舌豌豆)的生长进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缓,到达冠层最大盖度时所需的有效积温比单作多117~387℃·d,考虑到试验区作物生长季内的日平均温度为15℃左右,这2种间作作物的生长延缓了约8~26d。总体来讲,农牧交错带的这几种典型带状间作种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间作产量优势和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大带宽间作模式,间作优势较为明显,而且还能降低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市场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4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的生育期模拟模型[J]. 苟芳,张立祯,董宛麟,于洋,邸万通,沈姣姣.应用生态学报. 2012(10)
[2]   阴山北麓残茬间作带田土壤风蚀规律 [J].
赵沛义 ;
妥德宝 ;
康暄 ;
李焕春 ;
段玉 ;
张君 ;
安昊 ;
姚俊卿 ;
付贵锁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6) :55-58
[3]   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 [J].
赵沛义 ;
妥德宝 ;
李焕春 ;
段玉 ;
魏富所 ;
安昊 ;
贾有余 ;
崔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11) :206-210
[4]   带状间作留茬地表农田抗风蚀效应试验研究 [J].
韩亚雄 ;
赵满全 ;
陈智 ;
陈建强 .
农机化研究, 2010, 32 (06) :162-164
[5]   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与绿肥作物轮作研究 [J].
段玉 ;
曹卫东 ;
妥德宝 ;
赵沛义 ;
李焕春 ;
姚俊卿 ;
付贵锁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02) :26-28
[6]   带状间作残茬高度抗风蚀效应的测试 [J].
董立江 ;
赵士杰 ;
赵彦军 ;
贾清华 ;
徐志成 .
农机化研究, 2009, 31 (10) :134-136
[7]   作物残茬与生物篱组合对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 [J].
赵沛义 ;
李焕春 ;
妥德宝 ;
潘学标 ;
闫伟 ;
段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8) :231-235
[8]   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J].
刘洪来 ;
王艺萌 ;
窦潇 ;
徐敏云 ;
王堃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420-4425
[9]   带状留茬间作减轻旱作农田土壤风蚀的生态效应研究 [J].
赵沛义 ;
妥德宝 ;
郑大玮 ;
段玉 ;
闫伟 ;
李焕春 ;
弓钦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0) :171-174
[10]   马铃薯间作蚕豆的效益评价与栽培研究 [J].
王海燕 ;
王晓玲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03)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