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微内容传播巴尔干化现象的成因与应对原则

被引:8
作者
孙秀成 [1 ,2 ]
韩璞庚 [3 ,1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3]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网络微内容; 巴尔干化; 成因; 应对原则;
D O I
10.14154/j.cnki.qss.2018.02.026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微内容"通过网络的大链接正在产生着"巨能量"。由网络微内容传播而逐步演化出的具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价值倾向且相对稳定的阶层新聚合可能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网络微内容传播引发的巴尔干化,既是虚拟社会个体生存方式与信息流转方式所致,更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社会的映射。应对巴尔干化现象应跳出功能主义的解决思路,从现实土壤与文化基因中寻找解决之道。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J].
刘琅琅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6 (02) :61-64+76
[2]  
虚拟生存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郑元景, 2012
[3]  
社交网络改变世界[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加) 弗雷泽, 2013
[4]   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 [J].
韩璞庚 .
现代哲学, 2000, (04) :50-55
[5]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J].
黄力之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2)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