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的致病菌及抗菌药物的筛选

被引:1
作者
杨鸢劼
陈辉
吴小琴
机构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2]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3]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江苏无锡 
[4] 南京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致病菌; 抗菌药物;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04.03.024
中图分类号
S945 [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河蟹育苗场各期蚤状幼体(Z1~Z5)、大眼幼体至Ⅴ期幼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采样。采用"细菌生化鉴定编码"对育苗期的中华绒螯蟹的致病菌进行鉴定,主要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霍乱弧菌(V.cholerae)、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和梅氏弧菌(V.metschnikovii)。采用扩散法(K-B法)对上述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各菌株对庆大霉素、氟哌酸、头孢哌酮、丙氟哌酸、氟嗪酸、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抑菌直径>16mm。同时选择氟哌酸和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溶藻弧菌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氟哌酸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分别为25μg/mL和0.78μg/mL;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分别为6.25μg/mL和0.025μg/mL。氟哌酸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BC均为6.25μg/mL;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BC分别为50μg/mL和0.1μg/mL。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我国河蟹养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J].
王武 .
内陆水产, 1998, (04) :2-4
[2]   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上岸死亡原因初探 [J].
李晓晴 ;
贾学文 ;
黄俊章 .
水产科学, 1998, (02) :41-41
[3]   河蟹大眼幼体至Ⅲ期仔蟹死亡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J].
卞正和 ;
姜洪亮 ;
高广斌 ;
耿殿生 .
水产科学, 1997, (04) :20-22
[4]   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携带细菌情况研究 [J].
陈军昌 ;
刘权恕 ;
王继健 ;
尹璐 ;
韩守谨 ;
丁茂昌 ;
孙丽敏 ;
吴兆林 .
垦殖与稻作, 1997, (02) :38-39
[5]  
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M]. -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 编, 1978
[6]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M].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唐珊熙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