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比情”自然审美观论纲

被引:1
作者
周均平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比情”自然审美观;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异质同构; 当代意义;
D O I
10.14112/j.cnki.37-1053/c.2012.12.005
中图分类号
I206.2 [古代文学(~1840年)];
学科分类号
0501 ;
摘要
我们把中国古代提出并建构的以自然之道的规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变化异质同构的类比、比附的自然审美观,称为"比情"自然审美观。"比情"自然审美观在《淮南子》中就初见端倪,但真正提出并系统论述的则是力倡"天人感应"的汉代大儒董仲舒。"比情"自然审美观虽然在诸多方面与"比德"自然审美观有相似之处,但在"比"的内容上却有侧重情感关系或道德关系、"情化"或"德化"等重要区别。它与"畅神"自然审美观在内容上有相似交叉之处,但也存在着情感抒发范围、形式和程度等种种差异。"比情"自然审美观的提出和建构是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是由"比德"到"畅神"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环节,它对后世美学和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和某些方面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亦具有诸多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汉代萌生“畅神”自然审美观刍论 [J].
周均平 .
东北师大学报, 2004, (01) :97-101
[2]  
生态美学导论.[M].曾繁仁; 著.商务印书馆.2010,
[3]  
回归.[M].彭锋;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美学百科全书.[M].李泽厚;汝信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5]  
中国画论类编.[M].俞剑华 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6]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逮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