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解释的可能性

被引:8
作者
范亚峰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关键词
宪法解释学; 宪法解释; 隐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中国宪法逐渐由文本融入社会现实,成为民众生活模式的一部分。因此需探讨宪法解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需要以德国宪法解释模式为基础整合美国模式,形成中国的宪法解释模式。宪法解释由学说、操作、规范、程序构成,而生命体、约法、母法、根本法等宪法隐喻形成宪法解释的意义网络,宪法解释学有助于理解中国立宪政治的民情、生成对于宪法的信心乃至信仰、推动中国宪政的程序理性建设。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J].
夏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05) :4-23+205
[2]  
邓小平我们时代的立宪者[J]. 新闻周刊. 2004(30)
[3]   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J].
夏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2) :4-17+204
[4]   宪政初论 [J].
陈端洪 .
比较法研究, 1992, (04) :1-10
[5]  
象征理论[M]. 商务印书馆 ,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著, 2004
[6]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 三联书店 , 汪晖著, 2004
[7]  
宪法与公民[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2004
[8]  
宪政经济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澳)杰佛瑞·布伦南(GeoffreyBrennan),(美)詹姆斯M.布坎南(JamesM.Buchanan)著, 2004
[9]  
普通法的本质[M]. 法律出版社 , (美)迈尔文·艾隆·艾森伯格(MelvinAronEisenberg)著, 2004
[10]  
法律哲学[M]. 法律出版社 , (德)考夫曼(ArthurKaufmann)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