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定量测度

被引:38
作者
成艾华
赵凡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偏离—份额分析; 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 定量测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1.3 [产业结构];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83305 ;
摘要
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跨区域产业转移已成为中国区域政策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根据中国各区域间产业转移和污染转移的趋势与规律,促进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与协调发展,是当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本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构建改进的区域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模型,利用30省市1998—2014年的工业增加值、工业碳排放量、工业COD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以及工业SO2排放量等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工业产业转移和污染转移情况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1998—2005年,中国的产业主要向东部地区集聚,自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而2012年以后东部地区向外转移产业速度趋缓;从转移方向看,中国产业转移没有完全遵循梯度规律逐级转移,出现梯度背离现象,部分产业偏向西部地区;从省级尺度,根据1998—2014年间各省产业转移总量的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工业产业转移可以明显分为产业净转出区、产业强转入区、产业弱转入区三类区域。同时在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东、中和东北地区除了少数几个省外均为污染净转出区,而西部地区除了四川和重庆外均为污染转入区,已经成为承接污染转移的主要区域,其中,新疆、云南、内蒙古以及青海为高污染转入区。根据以上分析,针对西部地区成为中国的污染避难所这一现象,建议中央政府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发挥各地自身优势,合理规划各地重点承接的产业,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同时,建立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提升西部地区环境治理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J].
彭继增 ;
邓梨红 ;
曾荣平 .
经济地理, 2017, 37 (01) :129-133+141
[2]   环境管制背景下我国污染产业时空转移的计量统计分析 [J].
王丽萍 .
统计与决策, 2016, (06) :91-94
[3]   中国工业产业转移区域划分研究——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 [J].
许静 ;
周敏 .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03) :101-107
[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 [J].
高菠阳 ;
李俊玮 ;
刘红光 .
经济地理, 2015, 35 (10) :103-109
[5]   东部地区工业产业转移特征及解释 [J].
何龙斌 .
经济纵横, 2015, (07) :85-89
[6]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研究 [J].
李勇 .
学术论坛, 2015, 38 (07) :65-70
[7]   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区域产业变迁——基于1952~2010年省区经济份额变动的实证分析 [J].
孙铁山 ;
刘霄泉 ;
李国平 .
地理科学, 2015, 35 (01) :56-65
[8]   产业转移对中国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研究 [J].
豆建民 ;
沈艳兵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11) :96-102
[9]   沿海外向型产业区际转移定量测评及空间特征分析——基于2002、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J].
肖雁飞 ;
万子捷 ;
廖双红 .
经济地理, 2014, (06) :124-129
[10]   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 [J].
刘红光 ;
王云平 ;
季璐 .
经济地理, 2014, 34 (01) :102-107